监管发力围剿灰色产业链 垃圾广告有望戴上紧箍咒?
2014/2/26 12:27:05 点击:
在眼球经济时代,垃圾广告无处不在。传真机、固话、手机、电子邮箱……垃圾广告的传播途径、形式千变万化,每个人或许都曾遭遇到不请自来的广告的骚扰。
面对饱受诟病的垃圾广告顽疾,管理部门正加大整治力度。近日,国务院在网站上公开征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(修订草案)》(以下简称《草案》)意见,《草案》第45条规定: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,或者当事人明确表示拒绝的,不得向其固定电话、移动电话或者个人电子邮箱发送广告。
垃圾广告泛滥
垃圾广告一方面影响人们生活,另一方面由于宣传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监管,虚假广告不可避免。
面对如洪水般的垃圾短信,用户不胜其烦。2013年,运营商加大了对垃圾短信的整治力度。在2013年工业和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,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介绍,2013年以来,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清理关停违规短信端口7万余个,拦截垃圾短信超过100亿条,处理违规个人号码6.5万余件次。
垃圾邮件同样来势汹汹。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使用电子邮件人数最多的国家,根据中国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数据,全国网民一年要收到的垃圾邮件超过3700亿封电子邮件,多数人选择将其批量删除、拉进黑名单,但其中也不乏有人因误信广告内容而蒙受经济损失。
“传真群发”也形成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链。只要传真机开着,大量匿名垃圾传真就会纷至沓来,不仅浪费纸张,还影响正常工作。更可恨的是,垃圾传真不显示号码,更无法用“号码黑名单”进行拦截,相关部门却对其束手无策。
垃圾广告屡禁不止折射监管漏洞
垃圾广告泛滥的背后是一条黑色产业链。这背后有暴利驱使,也凸显了监管的滞后,同时也折射了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。
面对垃圾短信泛滥,运营商也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。例如,中国电信将垃圾短信治理成效与各级负责人的绩效挂钩,严格落实平台及端口短信的责任制,并出台系列从严问责办法,力图实现垃圾短信治理制度化。而中国联通(行情 股吧 买卖点)从去年12月5日起开展了“清网行动”,已关停端口1.6万个。
在工信部多次开展专项工作同时,伪基站成为了垃圾短信治理中的新难题,在高压态势下依然猖獗。从举报的数据来看,30%左右举报是伪基站发送的。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领域主席、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安全所所长魏亮表示,2013年伪基站增长迅速,大量发送短信,对通信秩序、社会稳定和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。此外,伪基站还可将短信发送的号码冒充称运营商的权威发布号码,如10086、10000,给运营商的品牌公信力和信誉造成严重损害。
惩治伪基站不能仅仅着眼于使用者,需联合公安、工商等部门对“伪基站”等违法违规电信设备的生产、销售、使用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,遏制“伪基站”蔓延态势,形成长效联动机制。对“伪基站”发出的垃圾广告的“拦防”,同样也考验着电信运营商的技术研发能力。
新广告“借法执法”,治理垃圾广告效果有限?
《草案》明确指出,向个人固定电话、移动电话或者个人电子邮箱发送广告的,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电信管理的规定查处。对此,业内人士认为,处罚电子垃圾广告的责任归属电信行业管理部门,而且处罚的依据也不是《广告法》本身,而是要借电信行业的规定来“借法执法”,惩治垃圾广告的威慑力弱了一大截。
质疑的另一个依据是,《草案》中要求落实的2012年年底开始实施的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》,已明确规定未经同意或者请求,不得向个人邮箱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(行情 专区)。但实施一年多来,垃圾广告泛滥依旧。
随着网络通信的高速发展,广告的形式也突破了以往“发送——接收”的模式,转而采取PC网页的广告模式,用户在下载软件、浏览网页信息时,广告自动跳出,防不胜防。《草案》对垃圾广告的界定和治理,也需与时俱进。
此外,《草案》对发送垃圾广告的行为的惩处,仍是“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电信管理的规定查处”。专家认为,国外对此类行为进行巨额罚款为我们提供了参考。新加坡国会通过议案:禁止向用户发送营销类垃圾信息,违者最高可被重罚500万人民币;美国《电话消费者保护法》规定:群发垃圾传真的行为将被处以数百万美元的罚款。
从法律层面加强监管,加大违法成本是根本之策。只有从立法层面明确广告发布与运营的明规则,垃圾广告才能因秩序而转身。同时,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,漫天撒网式的广告营销模式也需要转变,加强精准营销能力才是对商家、消费者双赢的结果,回归广告的本来意义。《新广告法》主张个人意愿的做法正是基于此。
面对饱受诟病的垃圾广告顽疾,管理部门正加大整治力度。近日,国务院在网站上公开征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(修订草案)》(以下简称《草案》)意见,《草案》第45条规定: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,或者当事人明确表示拒绝的,不得向其固定电话、移动电话或者个人电子邮箱发送广告。
垃圾广告泛滥
垃圾广告一方面影响人们生活,另一方面由于宣传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监管,虚假广告不可避免。
面对如洪水般的垃圾短信,用户不胜其烦。2013年,运营商加大了对垃圾短信的整治力度。在2013年工业和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,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介绍,2013年以来,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清理关停违规短信端口7万余个,拦截垃圾短信超过100亿条,处理违规个人号码6.5万余件次。
垃圾邮件同样来势汹汹。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使用电子邮件人数最多的国家,根据中国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数据,全国网民一年要收到的垃圾邮件超过3700亿封电子邮件,多数人选择将其批量删除、拉进黑名单,但其中也不乏有人因误信广告内容而蒙受经济损失。
“传真群发”也形成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链。只要传真机开着,大量匿名垃圾传真就会纷至沓来,不仅浪费纸张,还影响正常工作。更可恨的是,垃圾传真不显示号码,更无法用“号码黑名单”进行拦截,相关部门却对其束手无策。
垃圾广告屡禁不止折射监管漏洞
垃圾广告泛滥的背后是一条黑色产业链。这背后有暴利驱使,也凸显了监管的滞后,同时也折射了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。
面对垃圾短信泛滥,运营商也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。例如,中国电信将垃圾短信治理成效与各级负责人的绩效挂钩,严格落实平台及端口短信的责任制,并出台系列从严问责办法,力图实现垃圾短信治理制度化。而中国联通(行情 股吧 买卖点)从去年12月5日起开展了“清网行动”,已关停端口1.6万个。
在工信部多次开展专项工作同时,伪基站成为了垃圾短信治理中的新难题,在高压态势下依然猖獗。从举报的数据来看,30%左右举报是伪基站发送的。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领域主席、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安全所所长魏亮表示,2013年伪基站增长迅速,大量发送短信,对通信秩序、社会稳定和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。此外,伪基站还可将短信发送的号码冒充称运营商的权威发布号码,如10086、10000,给运营商的品牌公信力和信誉造成严重损害。
惩治伪基站不能仅仅着眼于使用者,需联合公安、工商等部门对“伪基站”等违法违规电信设备的生产、销售、使用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,遏制“伪基站”蔓延态势,形成长效联动机制。对“伪基站”发出的垃圾广告的“拦防”,同样也考验着电信运营商的技术研发能力。
新广告“借法执法”,治理垃圾广告效果有限?
《草案》明确指出,向个人固定电话、移动电话或者个人电子邮箱发送广告的,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电信管理的规定查处。对此,业内人士认为,处罚电子垃圾广告的责任归属电信行业管理部门,而且处罚的依据也不是《广告法》本身,而是要借电信行业的规定来“借法执法”,惩治垃圾广告的威慑力弱了一大截。
质疑的另一个依据是,《草案》中要求落实的2012年年底开始实施的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》,已明确规定未经同意或者请求,不得向个人邮箱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(行情 专区)。但实施一年多来,垃圾广告泛滥依旧。
随着网络通信的高速发展,广告的形式也突破了以往“发送——接收”的模式,转而采取PC网页的广告模式,用户在下载软件、浏览网页信息时,广告自动跳出,防不胜防。《草案》对垃圾广告的界定和治理,也需与时俱进。
此外,《草案》对发送垃圾广告的行为的惩处,仍是“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电信管理的规定查处”。专家认为,国外对此类行为进行巨额罚款为我们提供了参考。新加坡国会通过议案:禁止向用户发送营销类垃圾信息,违者最高可被重罚500万人民币;美国《电话消费者保护法》规定:群发垃圾传真的行为将被处以数百万美元的罚款。
从法律层面加强监管,加大违法成本是根本之策。只有从立法层面明确广告发布与运营的明规则,垃圾广告才能因秩序而转身。同时,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,漫天撒网式的广告营销模式也需要转变,加强精准营销能力才是对商家、消费者双赢的结果,回归广告的本来意义。《新广告法》主张个人意愿的做法正是基于此。
- 上一篇:制作发光字麻烦不麻烦 2014/2/26
- 下一篇:发光字制作定金要多少 2014/2/26